中国模式(China Model)

A record for China Model's ‌‌‌‌‌argumentative essay sources

此为旧文,时间约为 2022年上中旬。

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文章

中国发展模式历程

赵启正:如何看待中国发展模式?

2010

  • 中国模式的概述:

    我认为“中国模式”最简单的描述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至少包括这些内容:一、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二、坚持结合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市场经济和进行循序渐进的政治改革;三、高效率的政府,高度负责地管理国内事务和恰当的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四、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逐步地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遵循国际规则。

  • 北京模式

    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Joshua Cooper Ramo)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北京共识”(Beijing Consensus),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他把这种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主要包括三方面:

    1、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

    2、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

    3、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其中,创新和试验是“北京共识”的灵魂,强调解决问题应因事而异,灵活应对,不求统一标准。

  • 中国威胁论

    此后有许多评论把“北京共识”称为“中国模式”,进而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定义和评论“中国模式”的文章和专著,他

    们的解释并不相同,评论也相差甚大,许多相当客观,但也有“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威胁论”,甚至提出要警惕“中国模式”的输出。其实,“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都不是中国提出的。

    今天所说的“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应该是概括了中国60年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30年以来,对社会发展的理念、政策、实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要强调的是这个模式或案例处于现在进行时,它还在发展中。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自然的事情

  • 存在的问题

    “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是处于现在进行时。“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并会继续发展和完整, 这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国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必须克服的困难,其中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过多依靠出口的经济结构;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问题仍然较多,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国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调整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中国目前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继续在长时期的实践中完善。中国建设本国和谐社会和为促进世界和谐的发展方向是坚定不易的,也许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自己才能对“中国模式”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国内的探讨==多是基于中国模式,鲜有讨论“北京共识”,此模式和西方话语体系中的“中国模式”并不相同,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新在哪里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毕吉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发展格局,是历史的必然

面对2022年太多不确定:中国经济转型难点的思考

百度百科:中国发展模式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5%8F%91%E5%B1%95%E6%A8%A1%E5%BC%8F/6653402

PPT

TOC

  1. 模式的提出
    • 北京共识-外来词汇
    • 具体内涵
    • 意义
    • 缺陷
  2. 五年计划中内容
  3. 十四五
  4. 新发展格局
  5. 官方解读
  6. b

1.中国模式的提出

  • “中国模式” 的概念从1992年南方讲话后登上历史的舞台,不过21世纪以来所谈论的“中国模式”与21世纪前有着新的内涵。

  • 具有新内涵的中国模式(China Model)主要是指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渐形成的一套经济政治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最早是由海外民间创造的名词,与“北京共识”(Beijing Consensus)、“举国体制”等概念紧密相关。

  • 北京共识是政治学与经济学术语,意指不同于华盛顿共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出的政治与经济模式,意义类同于中国模式。

  • 美国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Joshua Cooper Ramo)在英国伦敦外交政策中心(英语:Foreign Policy Centre)发表了一篇调查论文,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乔舒亚·库珀指出,“北京共识”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如设立经济特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处理台湾问题)以及循序渐进(如“摸着石头过河”)、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积累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等特点。它不仅关注经济发展,同样注重社会变化,也涉及政治、生活质量和全球力量平衡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一种寻求公正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思路。在乔舒亚·库珀看来,建立在“北京共识”基础上的中国经验具有普世价值,不少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参考,可算是一些落后国家如何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

  • 2002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著书力斥华盛顿共识之非:“美国要求中国实施金融市场自由化,不会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它只会促进美国金融利益集团的狭隘利益,美国财政部就是这个利益集团最坚定的代言人。华尔街巨头们坚信:中国意味着巨大的金融市场,华尔街必须超越竞争对手、捷足先登、抢占制高点,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资本市场自由化,意味着控制热钱的一切措施都要被连根拔起。热钱不过是赌汇率波动的短期借贷资金,这些投机资金决不会去建立工厂、创造就业。”“为了吸引真正致力于实业发展的直接和长期投资,我们并不需要什么金融市场自由化,中国自己的经验就是最好的证明。”

  • 2004年由英国学者乔舒亚·库珀·拉莫正式发表《北京共识》(The Beijing Consensus)的论文[1]。西方政治学家认为它是一种“独裁现代化”(authoritarian modernization)或“合法化威权”(legitimizing authoritarianism)[2]

  • 2006年9月,前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说,“对别的国家提出治国建议,或规定他们应该怎么做”,是不正确的;这么做只是自以为是,只会造成紧张关系,导致冲突。他说,外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批评毫无意义;如果所有国家、所有势力集团在外交政策上都能够像中国一样小心谨慎,那么世界就会太平一些[3]

来源:北京共识

中国模式的定义

  • Observations of Western commentators:

    • replacing trust in the ==free market fo==r economic growth with “a more muscular state ==hand== on the levers of capitalism”; “Beware the Beijing model”. The Economist. May 26, 2009. Retrieved October 30, 2014.
    • an absence of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India should adopt Chinese model’ The Statesman [New Delhi] 14 Nov 1999: 1.
    • strong leading role of ruling ==political party==; “Commentator doubts efficacy of “Chinese model” for Iran”| BBC Monitoring Middle East - Political [London] 4 May 2002: 1.
    • ==population control==;‘India should adopt Chinese model’ The Statesman [New Delhi] 14 Nov 1999: 1.

    Zhang Weiwei, Chinese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Fudan University, adds the following:(张维为被认为是中国学术界研究“中国模式”的代表人物)

    • down-to-earth pragmatic concern with ==serving the people;==
    • constant ==trial== and error experimentation;
    • gradual reform rather than neo-liberal economic shock therapy;(渐进的改革)
    • a strong and pro-development state;
    • “==selective cultural borrowing==” of foreign ideas;
    • a pattern of implementing==easy== reforms ==first==, difficult ones later.
    • ZHANG, Weiwei (2 November 2006). “The allure of the Chinese model”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Archivedfrom the original on 3 February 2014. Retrieved 28 January 2014.

学术辩论

  • Frank Fang 拥有国家的实体的质量和特征,而不是统治者的数量(一个君主制或许多民主制),应该是评估国家结构的标准。 “以党为基础的任人唯贤”,在内部选举一个有优点和能力的强大领导人

  • Daniel Bell 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威权体制 an authoritarian one-party state that prioritizes political stability

  • John Williamson Innov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State Capitalism (as opposed to Socialist Planning or Free Market Capitalism).

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Joshua Cooper Ramo)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北京共识”(Beijing Consensus),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他把这种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主要包括三方面:1、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 2、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3、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其中,创新和试验是“北京共识”的灵魂,强调解决问题应因事而异,灵活应对,不求统一标准。

但是,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话语体系下,“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都被部分学者看作有差异,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二者内涵是一致统一的

现在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中国迅速崛起。这种发展经验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至少提供了一个有别于西方民主的发展模式。最近包括埃及在内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正式使用“中国模式”的概念。可以预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概念”会对这些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国内对“中国模式”的认识

2010全国政协发言人-赵启正

  • 定义

    我认为“中国模式”最简单的描述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至少包括这些内容:一、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二、坚持结合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市场经济和进行循序渐进的政治改革;三、高效率的政府,高度负责地管理国内事务和恰当的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四、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逐步地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遵循国际规则。

  • 北京共识

    此后有许多评论把“北京共识”称为“中国模式”,进而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定义和评论“中国模式”的文章和专著,他

    们的解释并不相同,评论也相差甚大,许多相当客观,但也有“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威胁论”,甚至提出要警惕“中国模式”的输出。其实,“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都不是中国提出的。

    今天所说的“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应该是概括了中国60年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30年以来,对社会发展的理念、政策、实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要强调的是这个模式或案例处于现在进行时,它还在发展中。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自然的事情

  • 存在的问题

    “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是处于现在进行时。“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并会继续发展和完整, 这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国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必须克服的困难,其中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过多依靠出口的经济结构;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问题仍然较多,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国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调整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中国目前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继续在长时期的实践中完善。中国建设本国和谐社会和为促进世界和谐的发展方向是坚定不易的,也许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自己才能对“中国模式”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辛向阳

我不同意“中国模式”概念是国外的专利。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多次提到“中国模式”。1980年5月,他在谈到处理兄弟党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时曾说,“中国革命就没有按照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去进行”;“既然中国革命胜利靠的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就不应该要求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按照中国的模式去进行革命,更不应该要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中国的模式。”1988年5月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他又指出:“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莫桑比克也应该有莫桑比克自己的模式。”邓小平同志谈到的“中国的模式”,实际上就体现了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方式的思考。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个别西方学者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是别有用意的,用意之一就是企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模式”中清除掉。因此,我们在使用“中国模式”这一概念时,应鲜明地把它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联系起来,与我们的远大奋斗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程恩富

中国模式”在经济建设上主要体现为“四主型制度”。一是公有主体型的多种产权制度,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表现在资本结构、就业结构、GDP结构、税收结构、外贸结构等多方面。二是劳动主体型的多种要素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并重的制度。三是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即多结构地发展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廉洁、民主、高效的基础上发挥国家调节的主导作用。四是自立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即处理好引进国外技术和资本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效利用本国资本的关系,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模式”在政治建设上体现为“三者统一、四层制度”。具体而言,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模式”在政治上的本质体现。党的领导在“三统一”中起着核心作用,它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广阔空间。这体现为“四个确保”: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科学架构,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高效运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有序参与。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意味着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一切权力要服从于人民,一切权力都要接受人民的监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不是离开党的领导的依法治国,也不是离开人民当家作主的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体现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基本思想,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序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党的领导的根本目的就是依法领导人民实现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在党的领导下和法律基础上的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下和人民群众监督下的依法治国。

“中国模式”在文化建设上体现为“一个体系、两个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根本要求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具体举措上,坚持“六个一手”: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在这一基础上,文化建设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两主体格局。

“中国模式”在社会建设上体现为“一个格局、一个网络、四个机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积极进展。首先,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健全。其次,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建立了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在社会建设上正在形成自己的模式。

五年计划纲要 —指导思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新发展格局新在哪里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毕吉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发展格局,是历史的必然

面对2022年太多不确定:中国经济转型难点的思考

百度百科:中国发展模式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5%8F%91%E5%B1%95%E6%A8%A1%E5%BC%8F/6653402

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内统一大市场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是新形势的闭关锁国吗?

文件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国务院副总理 刘 鹤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0/1125/c1001-31943814.html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科学内涵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要以实现国民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完整性为目标,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供求动态均衡。

生态文明

21世纪第二个10年:生态文明新战略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中国提出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两山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生态文明作为战略导向,进行结构调整,调整什么?——习近平:“山水田林湖草综合规划系统开发”实现说生态资源的价值化——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实体化——最终达成生态资本深化——靠乡村振兴

国家投资能力:国家财政,国家金融转向乡村振兴,乡村最具有“山水田林湖草综合规划系统开发”的条件-空间生态资源(主权可控的)的统筹规划

货币化——生态资源货币化——锚在本国生态资源上,而不是外币储备上——已经存在1300万亿设施资产

生态资源如何货币化:乡村振兴过程中,以三变改革来推动新型集体经济,将山林湖草转换成生产力——推动生态资源的产业化,最终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新型集体经济(山水田林湖草生态资源)——》生态资源管理公司——》发行生态债券(在县级平台统一发售)——》增发货币——》大量增发的货币空转:不进入实体经济——》县级平台-》债券交易(对应资产)(乡村振兴,国内大循环)

国内大循环: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以乡村振兴为基础,以城乡融合为趋势(城市中产阶级,投资绿色经济,借助农村形成的生态债券,绿色债券),带动社会投资

用主权可控的资源货币化,带动内循环-》追求生态文明导向,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发展的新模式

旅游、新经济作物、新型工业、生态金融,生态养老,疏散城市密集人口等等

中国光伏

  • 中国西部地区有几千万无电人口,远离电网,负荷小,分散广——光明工程:通过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方式在西部建立起上千套独立发电系统——光明工程对光伏的需求创造出第一批光伏企业

  • 2004 能源问题和环保思潮压力下,欧美推动能源转型:风电,光伏:光伏产业元年——全球光伏市场快速扩张——中国光伏企业以成本优势(产业爆发和人力成本)出海——2007年,中国最大的光伏中国光伏产业近千家,占据世界光伏产业半壁江山

  • 光伏产业链技术较高,中国光伏产业缺乏上游材料制造工艺,下游缺乏电站技术,产业集中在中游技术水平较低(人力劳动)的光伏组件——产量迅速扩张,==三头在外==90%材料依赖进口,90%产品用于出口,90%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国家手里

  • 2005:==围猎中国== 国际市场多晶硅 $40/kg ——2008年 $500/kg ——没有下游定价权,由买方出价(欧美),压价购买——高收低卖 ==两头围猎==——中国低廉人力成本带来的利益被西方资本家剥削

  • 2007:中国光伏企业建设多晶硅工厂——

  • 2008:多晶硅价格飙升——上游供应商向中国企业提出长协合同——中国企业担心材料加工继续飙升,提前高价预定大量材料——价格暴跌,不到一年:$40/kg ,继续高价收购,或者赔偿(尚德赔偿2.12亿美元)

  • 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停滞,银行信贷缩紧,全球光伏需求暴跌——产能过剩

  • 2009仅剩几家巨头企业

  • 2005 光伏高压并网 :电力紧缺——电力富余

  • 2009

  • 西藏,甘肃,内蒙,云南:电网难以触及——光明工程:建立独立光伏系统

  • 2010年,金融危机后,光伏需求被释放欧美光伏产业收缩产能,借力“金太阳工程”中国光伏企业成为龙头

  • 2012年,次贷危机余波和经济压力,欧美取消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欧美大型光伏企业接连破产

  • 2011年,欧美光伏企业诬陷中国恶意竞争,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国光伏企业展开反倾销调查,12年欧美对中国光伏展开双反调查

  • 调查中使用替代国机制,欧美恶意使用错误的国家作为替代国,2012年认定中国存在倾销行为,对光伏产品征收23%- 254%双反税——(欧美市场占出口份额90%),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和民生

  • 2012中国对欧美多晶硅和法国、意大利葡萄酒进行反倾销调查

  • 为维持中国国际份额,同时避免大量输血影响财政——促进光伏在西部建设

  • “金太阳工程”是通过补助的形式拉动内需,给国际贸易缓冲-建设电站,给居民用电,获得补助,企业稳住国际市场,并回血

  • 西部建设——内部循环——造血——

  • 2015,领跑者计划,将东部先进技术直接应用西部,西部再向东部传导:东部技术——西部创造利益——反馈东部,国内光伏产业全面爆发,光伏迅速发展,技术迅猛提升

  • 技术出口,产品出口全球,不仅是欧美市场,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墨西哥国家占主要份额

  • 欧美诬陷中国光伏的价格优势是强迫新疆民众劳动获取的,企图对中国展开技术封锁

  • 中国主动推进光伏制造业升级,技术封锁反而促进中国技术提升

  • 2019欧美取消双反措施,中国在世界光伏份额,高新技术占比创新高,超65%

  • 为亚非国家提供技术帮助,提供新能源设备,2018年实现平价上网,甚至低于火电

我们正在前进

我们正在做

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

及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审时度势

日本太小,没有足够的地理环境作为循环

印度技术研发和区域平衡

中国社会制度优势,国家顶层设计,光伏起死回生过程中,技术和产业多靠国企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3411M7o1?share_source=copy_web

结尾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并会继续发展和完整, 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我更倾向于“中国模式”是“中国案例”的意思,它应该是概括了中国6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对社会发展的理念、政策、实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要强调的是这个模式或案例处于现在进行时,它还在发展中(摘要)

程恩富:不可否认,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不少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有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我们尤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众多而复杂。从国际上看,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与个别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利益冲突,甚至引起一些国家的恐慌,近年来趋于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便是明证。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中国模式”,特别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既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不可否认,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不少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有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我们尤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众多而复杂。从国际上看,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与个别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利益冲突,甚至引起一些国家的恐慌,近年来趋于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便是明证。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中国模式”,特别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既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Referen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ijing_Consensu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6%A8%A1%E5%BC%8F

  1. Fang, Frank, “Taking the China Model Seriously: One-Party Constitutional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2. ^ Fukuyama, Francis (2012).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Penguin. ISBN 978-0241960240. OCLC 835781870.
  3. “China approves ‘president for life’ change”. 2018-03-11. Retrieved 2019-04-15.
  4. ^ Halper, Stefan (2010). The Beijing consensus :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asic Books. ISBN 978-0465013616.
  5. Dirlik, Arif. University of Oregon. “Beijing Consensus: Beijing ‘Gongshi.’ Archived 2014-02-02 at the Wayback Machine

“如何理解‘中国模式’ ”.人民日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724/c367094-22307424.html

Built with Hugo
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